大家好,这里是SOOZY。「冬天滑雪,夏天冲浪」——炎炎夏日,正是去海边冲浪的好时节。近些年来,除了美国日本澳洲等冲浪传统以外,冲浪运动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深受各国年轻人热爱的水上项目。也正因此,2021年举办的东京夏季奥运会上把冲浪纳入了正式比赛项目。
在我国,冲浪运动的热度更是在近年来迎来爆发:冲浪板成了今年上半年电商平台上运动器材成交额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相比于去年同期的增幅达到了夸张的465.45%;从综艺《夏日冲浪店》、《青春环游记》、《恰好是少年》,再到CCTV的冲浪纪录片,国内的冲浪小镇们也人气火爆,除了被被誉为「中国夏威夷」的万宁以外,漳州、三亚、惠州等其他冲浪热门城市也纷纷迎来了巨大的旅游消费增长。
但并不是谁都有为了冲浪频繁飞到海边的财力和假期,尤其疫情的反复,更是影响着大家的外出旅行,于是「室内冲浪」(城市冲浪)悄然兴起,让更多都市年轻人们有了触手可及的冲浪机会。不过随之也会产生许多疑问:室内冲浪的真实体验感究竟如何,是货真价实的极限运动,还是画饼充饥的过家家?定价参差不齐、种类不尽相同的室内冲浪差别在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项新兴产业当中的奥秘。
打开小红书搜索「室内冲浪」,已经有13000多篇笔记,而且与其他集中于一线城市的「网红运动」不同,你会发现除了北上广深以外造浪设备,许多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也纷纷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室内冲浪馆。
在北京这样既不靠海、夏日炎热、年轻人又多的城市,室内冲浪更成了一件需要排队的事。北京更大的室内冲浪馆之一SURF PARK冲浪公园开业还不到一年,就已经在各大消费平台「热门体育场馆」中榜上有名,据它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郝捷所说,今夏即使是工作日每天也要接待近20组顾客,由于人实在太多,连不少会员都排不上号。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冲浪的技术要求严格、门槛较高,会导致很多人体验一次后便浅尝辄止,但会选择继续消费和练习的年轻人亦不在少数。「每20组新顾客里,平均会有5组转化成会员吧。」郝捷给了我一个相当意外的比例。
张先生是SURF PARK的老会员,平均每周要来玩三四次,高强度的练习也让他从零基础的小白成为了如今的「浪里白条」,甚至成功减重了40斤。据说他已经在室内冲浪当中花费了十几万,也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前来造浪设备,一同享受冲浪的乐趣——像张先生这样,从一次体验开始便爱上室内冲浪的爱好者在SURF PARK并不在少数,以至于店里的工作人员与很多会员都十分熟识。
SURF PARK联合创始人郝捷说,来室内冲浪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和小朋友,有冲着新鲜劲儿慕名前来体验打卡的,有老带新的,甚至还有公司来包场组织团建或是个人包场开party的。其实室内冲浪的火热也并不难理解:与同样新兴的桨板等水上运动相比,室内冲浪同样能解决「苦夏」的问题,又更具运动性与刺激性;与亲临海边户外冲浪相比,室内冲浪既方便「出片」,具备社交价值,又能节省时间与金钱成本——但这个成本到底能节省多少,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国际冲浪协会主席费尔南多·阿格雷(Fernando Aguerre)曾说过,「大海可能是当下所剩不多的仍然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场所之一了。」装备党们会对冲浪比较失望,因为它最初就是低成本运动的代表之一,一件泳衣、一块冲浪板就能玩转海浪。
但当冲浪进入室内,它的成本也随之提升。北京的室内冲浪馆单人单次收费从120元至368元不等,时长在30分钟到45分钟之间,1对1的教练辅导价格则可以达到普通体验的几倍。而想要达到一定水平、驾驭室内冲浪,就算是天资聪颖也得经过至少五次的教练专门辅导,一般人更是平均要接受十堂课左右才能成功入门,这意味着光是学习成本就已经达到了五位数,跟它比起来,租赁冲浪板和购置泳衣的钱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高昂的店铺基础建设费用是客单价昂贵的首要原因。据郝捷所说,作为国内深水冲浪体验店,SURF PARK光是冲浪池的造价就达到了300多万,再加上装修、装备采购等费用,开店的成本在700万以上。「因为国内在这一领域并没有相应的供货商,你所看到的这个冲浪池,是我们学习了国外的技术之后,联系国内工厂自主研发的。之前我们找过某个国外品牌想直接购买成品的造浪设备,但他们开出的价格是人民币1500万。」
除去高昂的基建费用以外,教练人才的短缺也造成了顾客学习成本的增加:国内没有专门的冲浪教育机制,很多室内冲浪的教练都是单板滑雪或者滑板出身,对于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再加上水费、电费、地租、设备损耗等大额开销,共同造成了室内冲浪学习成本较高的现状。
既然花了高昂的学费,终于练好了室内冲浪,那是不是就能真刀真枪、游刃有余地投身于大海了呢?也不尽然。
目前国内的室内冲浪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滑板模拟冲浪」(Flowboard),特点是冲浪池呈斜坡状,水流直冲、水深极浅,体验者所踩着的冲浪板下面没有Fin(尾鳍),体验类似于滑板,因此得名。它的优势在于占地面积小、开店成本少,体验门槛低也利于推广,如今国内大部分的室内冲浪馆都是这种类型造浪设备。
Flowboard最早兴起于1970年代,也是响应内陆冲浪爱好者们的需求而生。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用小红书冲浪博主@吴BerBer的话说,「它跟真正的自然冲浪是没有一点点关系的」造浪设备,练得再好也没法下海,只能满足一些基础性的「玩水」需求。
另一种则是SURF PARK这样的「深水冲浪」,除了顾名思义的水更深以外,它会利用波形造浪设备塑造出完整的浪型结构,玩家使用带有Fin的短板,可以得到更加真实、更接近于冲自然浪的体验。但由于这种造浪技术所花费的设备造价与电费都十分高昂,导致国内这类的冲浪馆十分稀缺。
「深水冲浪」无疑是十分良好的冲浪入门及练习方式,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冲浪队都会在人工冲浪池中安排训练。但即使在场馆里把基本功练得很厉害,在真正面临海上的自然冲浪时也只能做到「更快上手」——大海上的每一道浪都是不同的,如何将力量释放产生大水花,一道好的浪来了如何能抓住,这些找浪、读浪的能力,都需要以年为单位进行长久的练习。
在冲浪文化处于荒漠状态、本身就很缺乏良好自然冲浪资源的中国,室内冲浪能火起来固然是件好事。喜欢打卡拍照的年轻人们,选择花费较少、门槛较低的「滑板模拟冲浪」未尝不可,对于真实冲浪体验有向往和追求的则可以尝试「深水冲浪」,也算是各取所需,各美其美。
但毕竟室内冲浪还是一项新兴产业,相关的安全限制、行业标准尚不明确,大量的室内冲浪场所出现,难免良莠不齐,比如是否会提供全套的防护设备,是否会配备专门的安全员,对于这些项目的监管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比如小红书博主@阿麻麻酱就是一位「受害者」,在体验某家Flowboard室内冲浪时,由于商家没有提供配套头盔等护具造浪设备,她多次摔倒导致脑震荡,在住院半月有余后仍没有与商家协商成功。在她的评论区下面,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在体验室内冲浪时遭遇了擦伤、磕碰乃至骨折等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
同时,造浪技术的短板也限制了国内室内冲浪场所的推广。世界范围内的主流造浪设备品牌有很多,如American Wave Machines、Citywave和Pacific Surf等,但它们一不看好中国的冲浪市场,二担心担心产品被仿制,无一向中国品牌开放设备的代理权。这就导致想在国内开设能造出模拟自然浪的室内冲浪馆,就得自力更生、把自己「逼成」全产业链公司才行,无疑是高投资之外的又一重壁垒。
此外,即使目前看来冲浪形势一片大好,但中国本就没有冲浪文化的根基,加之门槛和消费都很高,所以决定了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依然只会是一门小众运动。不过这也是一个全球的普遍性问题,即使在冲浪运动十分流行的美国夏威夷,冲浪也经过了漫长的文化认同过程,在好莱坞电影、摇滚乐等文化产品的带动下,冲浪才得以从「边缘文化」逐渐演变成了流行文化,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
这样看来,室内冲浪场所的兴起还算是一个比较良好的开端:如果未来标准逐渐完善的更多室内冲浪场所能够唤起大众对于冲浪的热情与兴趣,这无疑是更好的结果;哪怕是走向了只网红几年、昙花一现的「Bad Ending」,那么良莠不齐的室内冲浪馆也将接受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即便热潮退去,都市中的年轻人们亦多了一种排解压力、自由冒险的精神寄托,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对吧?室内冲浪不止「浪人新手村」造浪设备